眾所周知,宇宙誕生于規模浩大的恒星爆炸之中。然而,2019年10月,在中佛羅里達大學的一個實驗室里,一幫科學家在一個相當簡陋的環境中成功地重現了宇宙誕生的火焰—準確地說,是在一個2x2英寸的管子里。
科學家們認為,宇宙大爆炸是由超新星爆發引發的,但為了檢驗這個命題,研究人員首先假設爆震或沖擊波是預先存在的。發表在《科學》雜志中的這場10月份的實驗,揭示了這場爆炸本身的起源,以及火焰是如何在被動燃燒狀態中主動積聚能量,自發維持爆震,最終導致了大爆炸。
圖解:宇宙大爆炸。圖源:Forbes
這是英特爾公司在2019年里20個關于太空最瘋狂的發現中的第八個。
“我們都知道這場爆炸是存在的,問題在于它是如何突然從一個模式轉換為另一個模式的,即從燃燒轉為爆轟,這中間總是存在一個缺失的環節,”該大學的助理教授卡里姆艾哈邁德(Kareem Ahmed)這樣告訴《逆》雜志。
圖解: 根據大爆炸理論,宇宙是由一個極緊密、極熾熱的奇點膨脹到現在的狀態。
這項研究是在一個2x2英寸的激波管中進行的,它可以在其中引發湍流。這個激波管允許被動燃燒的火焰與高強度的湍流相互作用,直到它把自己引爆為止。 艾哈邁德說: 從本質上講,這個管子就像一把威力巨大的獵槍。
圖解:研究人員在實驗中完成了“宇宙小爆炸”。圖源:inverse
由此產生的爆炸很可能在關鍵機理上類似于我們所知的大爆炸,即超新星爆炸,盡管規模要小得多。
追溯宇宙大爆炸的引爆點有助于科學家們解答另一個謎題:宇宙的年齡有多大?
“現在你可以利用這個原理來追溯那次大爆炸,”艾哈邁德說。 “從更深的層面講,在引爆點之外,那場大爆炸是如何發生的,這就回到了關于點燃爆炸的那根蠟燭的問題。”
圖解:藝術家繪制的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(WMAP)采集數據的景象
隨著2019年進入尾聲,《逆》將盤點今年最瘋狂的20個太空發現。它們有的令人敬畏,有的類似于科幻故事,還有的故事只能是用瘋狂來形容。該文是關于第8個太空發現。點擊這里閱讀原文。
相關知識延伸閱讀
大爆炸又稱大霹靂(英語:Big Bang),是描述宇宙的源起與演化的宇宙學模型,這一模型得到了當今科學研究和觀測最廣泛且最精確的支持。宇宙學家通常所指的大爆炸觀點為:宇宙是在過去有限的時間之前,由一個密度極大且溫度極高的太初狀態演變而來的。
圖解:哈勃超深空場描繪了遠古時代的星系圖景,根據大爆炸理論,它們處于一個更年輕、更致密且更熾熱的宇宙。
根據2015年普朗克衛星所得到的最佳觀測結果,宇宙大爆炸距今137.99 ± 0.21億年,并經過不斷的膨脹到達今天的狀態。
圖解:描述宇宙膨脹的藝術構想圖,其中橫坐標表示宇宙演化的時間,而對應的空間尺寸(包括想象中的不可觀測部分)都用相應的圓橫截面表示。左端表示在暴脹時期發生的急速膨脹(注意不成實際比例),而當宇宙演化到中期時開始加速膨脹。而微波背景輻射的形成、恒星形成、星系形成以及WMAP的出現都在相應的時間上表示出來
公安網備:21140202000148號